只有形成大眾消費,咖啡在中國才有千億市場。
如這個市場果真會到來,那么真正的市占率的老大,或許不是星巴克。
在臺灣,它是7-Eleven便利店里每杯6元、一年賣出2.5億杯的City Café。
在大陸,竟會是它?
特約作者 | 藍黑MU,發(fā)自臺灣來源 | 咖門(KamenClub)
一、星巴克在中國的“倒行逆施”
說到咖啡,必須要提的就是星巴克。
咖啡有3個特別的屬性:生理性、社會性、文化性。
星巴克帝國的建立過程,也是這3個屬性的展現(xiàn)過程:
首先,二戰(zhàn)時期戰(zhàn)場上的“咖啡歇”,讓工廠主們看到了咖啡的神奇功效,并推廣開來,讓很多美國人有了咖啡的生理性依賴;
1952年登在報紙上的麥斯威爾廣告
然后,七十年代開始的星巴克,用分享式服務(wù)理念,標準化操作流程,裝修相對精良的門店以及不算昂貴的單價,打造了一個“第三空間”,滿足消費者的社交需要;
最后,它逐步成為行業(yè)龍頭。在此過程產(chǎn)生的品牌效益和品牌文化,進一步奠定星巴克的業(yè)界地位。
然而,這個過程在中國,是完全相反的。
霍華德·舒爾茨一開始就知道,1999年來到中國的星巴克,面對的是幾乎完全沒有咖啡概念的消費者。
于是,星巴克順勢“倒行逆施”:
先是用品牌和文化,滿足消費者的身份認同,即俗稱的逼格需求;
然后,利用“第三空間”滿足消費者的社會性需求,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它是個不錯的聊天場所;
最后,才慢慢培養(yǎng)真正的咖啡消費者,并讓他們慢慢對咖啡產(chǎn)生生理性依賴。
最后這個階段,到現(xiàn)在還在繼續(xù)。
二、瞄準生理性,才更有未來?
星巴克用品牌文化開路,在中國的利潤率非常漂亮。
它用品牌溢價抵消了很多成本,比如高單價和低房租。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星巴克幫中國培養(yǎng)了極大的咖啡市場潛力。
能賺錢的生意誰都喜歡。
因為星巴克,無數(shù)的咖啡館開始沖入市場。
在我看來,這些闖入者基本分為三類:
一是瞄準品牌和文化的。大投入,快開店,韓式的,歐式的,東西混合式的;
二是瞄準社會性的。在環(huán)境上各種文藝、各種獨立氣質(zhì),各種比拼咖啡豆和拉花的;
三是瞄準生理性的。用好的咖啡豆和咖啡機,但把價格拉下來,利潤降低提高消費頻次。
在這三種模式里,都有活的好的,也都有死的快的。
但如果從商業(yè)價值的維度說,咖啡未來果真是一個幾千億大市場的話,拼未來的市占率,我更看好第三類。
三、形成大眾消費,才有千億市場
在歐美、日韓、臺灣和香港,咖啡人均杯數(shù)超過100杯,就意味著,這個市場是大眾消費市場。
年均100杯,平均3天一杯。如果這個消費超過人均收入的5%,就不可能成為大眾消費市場。
美國星巴克均價4美元,英國3英鎊,臺灣120新臺幣,中國30人民幣。
美國普通人大概月收入3000美金,英國2000多磅,臺灣30000新臺幣,中國我們按全國來看,3000人民幣左右吧。
如果同樣是人均百杯,美國咖啡消費占收入的1.3%,英國1.5%,臺灣4%,中國10%。
事實上,臺灣不應(yīng)該用星巴克的價格來算。因為臺灣現(xiàn)在的咖啡霸主是711便利店的City Cafe,均價30新臺幣。如果這樣算,臺灣應(yīng)該是1%左右。
也就是說,未來中國咖啡市場的增大,是人均咖啡杯數(shù)和咖啡利潤讓渡的博弈。
滿足人均百杯的市場空間,就目前來說,咖啡在中國的合理售價應(yīng)該是10-15塊。
在整個大咖啡市場里,應(yīng)該有至少60%的市占來自于這個價格區(qū)間的品牌,才會形成專家們所預(yù)言的千億大市場。
四、未來市場老大,會是它?
未來千億大眾市場,一定是屬于平價咖啡的天下。到那個時候,開一家咖啡館或許就不會這么艱難。
如果非要說一個品牌的話,什么樣的品牌能夠占領(lǐng)這個大市場的大份額呢?
首先,不太可能星巴克。
作為國際上市集團,財報才是王道,降低利潤空間所帶來的災(zāi)難不可能被忽視,更何況主打一線城市,一個品牌占領(lǐng)三成市占,定位精確,完全沒有必要降價。
其次,不太可能是那些走文化和社會性的大型咖啡店。
因為大面積所帶來的高額租金以及人員成本,不可能讓渡出太多的咖啡利潤,而且大咖啡廳餐飲化一定是主流,只是迪歐、上島的升級變形而已。
我覺得最有可能的模式,就像麥當勞、肯德基、COCO等將咖啡導入目前已有產(chǎn)品線,而不是讓渡已有咖啡利潤來拉高來客數(shù)。
未來的大眾市場占有率第一品牌,必須有合理的價格區(qū)間、不輸于星巴克的品質(zhì)、以及足夠多的門店。
在臺灣,它是5000多家7-Eleven 便利店里,均價6元、一年賣出2.5億杯的City Café。
在大陸,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