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旺盛的泡泡代表著咖啡顆?;謴?fù)空間的證明,所以冒泡越旺盛,空間也會恢復(fù)的越好,完整的空間恢復(fù)也代表著熱水將浸入顆粒內(nèi)部更多,萃取率相對的也會提高。停止第一次加水后,接下來第二次加水的時間,就必須等到泡泡停止冒出,才可以再開始加,一方面是為了讓排氣順暢,另一方面要是提早加水的話,反而會讓排氣因水壓而堵塞住。
接下來的加水
第三次加水時,就要注意水位下降的狀況,也就是排氣的完整度,從悶蒸到第二次加水,我們一直都在控制適當?shù)乃?,讓水不要過多導(dǎo)致咖啡顆粒還沒排氣就浸泡在水中,因此在確認濾紙內(nèi)的顆粒都均勻吃水之前,水量都不宜過多。第三次補水的范圍還是從中間開始,然后再以順時針慢慢往外繞圓澆淋,在繞圈過程中請勿急躁,將熱水確實地注入粉層才是重點。之后的注水方式都一樣,一直到氣泡沾滿表面,那就表示大部分的顆粒都已經(jīng)充分吃水,接下來就是要加大水量開始做稀釋的動作。
咖啡豆的排氣與沖煮在悶蒸與第一次注水的過程中,應(yīng)該會發(fā)現(xiàn)顆粒有發(fā)出綿密的泡泡且時大時小,相當不按規(guī)則,這些氣泡其實就是代表著咖啡在做呼吸,也就是釋放的動作??Х仁菍⒃竞纳菇?jīng)由烘焙,慢慢地一點一滴將水分均勻抽出,水分被抽出后,原本的空間自然會被壓縮接著到裂開,熱度會經(jīng)由裂開的地方再抽取水分,最后則以烘焙度深淺決定下豆時間。當顆粒遇到熱水時,這些原本干枯的空間,會因為熱水而活化起來,在膨脹的過程里,就會推擠到原本的空間而釋放出的氣體,這就是氣泡的來源??Х瘸宋綗崴猓诳諝庵幸矔攵趸级蛎?,因此有時我們會看到咖啡袋子慢慢膨脹起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可以聯(lián)想到咖啡放的越久,排氣就會變緩慢。氣體釋放期間是咖啡顆粒吸入熱水的證明,氣泡排放越多表示空間恢復(fù)越完整,同時熱水也更能進入顆粒內(nèi)部,而達到高萃取率的基本條件。從氣泡產(chǎn)生的理論就不難察覺,在悶蒸第一次沖水后,必須要等到水位下降到快底部時,才開始注第二次水。悶蒸第一次注水一定會產(chǎn)生更多的起泡,大量的排氣是空間恢復(fù)的證明,所以要是在排氣結(jié)束前就做補水動作的話,反而會壓抑了排氣的過程,因此讓水位降到接近底部,可以確保排氣過程完整,也讓空間恢復(fù)到最佳化。
咖啡墻
在增加熱水的過程中,濾紙周圍的咖啡顆粒會慢慢升高,這個時候顆粒因排氣而帶出的雜質(zhì),會吸附在濾紙上,這樣就形成所謂的咖啡墻??Х葔Φ钠焚|(zhì)會影響萃取率,原因是附著在濾紙上越密集,會讓水因為兩側(cè)的密度高,而必須從濾杯底部過濾,這么一來咖啡就能得到足夠的萃取。一旦超過咖啡墻,水就會溢出而沿著濾紙外圍流到下壺,這樣則會在萃取結(jié)束前,讓多加的水稀釋了咖啡??Х葔π枰牟皇呛穸?,而是咖啡顆粒排氣過程中所帶出的雜質(zhì)量,排出的雜質(zhì)越多自然會沾附越多在濾紙上,而沾附在濾紙的雜質(zhì)就會變相地塞住濾紙,而讓萃取的速度變慢,導(dǎo)致咖啡在熱水當中的時間就會變得更久,萃取率因而增加。另外,濾紙的水位下降速度會隨著加水次數(shù)而慢慢變慢,這也是在告訴我們排放出的雜質(zhì)量在不斷增加,也等同是一直將咖啡的物質(zhì)釋放到水里。
咖啡墻、水量、時間點
「等水位快到底部,就可以開始加水,知道咖啡墻的高度」咖啡隨著時間會因為吸取二氧化碳而慢慢膨脹,所以第二次的加水時間點,也會因為排氣狀況可以有所提早。排氣旺盛:當排氣旺盛,加水時間點就是要等到水位下降到底部,確定排氣完整后加水。排氣不旺盛:排氣較少的豆子,加水的時間點就要早一點,萃取水柱變小就可以加水。
萃取量
在一開始有提到粉量和萃取量的比例大約是在1:20,但那是指最大的萃取量,因此要是做到1:20時,咖啡的味道相對也會變淡許多。從開始悶蒸,咖啡顆粒就會開始做吸收熱水與排氣的動作,大約再加第二次至第三次時,就會發(fā)現(xiàn)開始有咖啡從濾杯萃取出來,在所有顆粒都吃到水時,萃取差不多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接著的加水動作只是為了要調(diào)節(jié)咖啡的濃度。在針對一個陌生的配方或是單品做沖煮時,可以用3種不同的萃取量來當作參考,1:20的比例適用于大部分的咖啡,但是不見得可以適用于所有的咖啡豆,因此建議在一開始時可以先從1:15進行萃取,然后再慢慢往上增加萃取量,一直找到適合的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