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筆者接觸很多同行的朋友,當中不乏咖啡師,咖啡館主,經(jīng)營者。很多人都會跟我談起一個問題,兩個嚴肅而沉重的字——【生存】。確實,在“咖啡館”【此處用雙引,后文會談到】如雨后春筍般開遍四處的今天,【生存】這成為了很多從業(yè)人天天都在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在市場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說不定哪天就給那些諸如星巴克這種大型連鎖給抹殺掉。而筆者在整合很多從業(yè)者的想法后,寫下了這篇文章。希望會得到各位的共鳴。

“咖啡行業(yè)似乎掉入了一個怪圈,我們用50倍于開一家麻辣燙店的成本去開一家咖啡館,而收益很可能就只有一家麻辣燙店的1/50,甚至很多時候還不到1/50?!边@是筆者聽到的一個似乎有點夸張的比喻。但似乎在很多時候,這確實是個赤裸裸的讓人難以接受的真相。 我們試著用很多的錢投入到一家咖啡館的初期建設——各種昂貴的專業(yè)設備(咖啡機,烘焙機,磨豆機等等),接著是咖啡館的宣傳,當中還包括建設過程中對自家出品的穩(wěn)固以及提升,這全都是相當高的成本。從一個從業(yè)者眼中,也許這些都非常具有意義。奢華的設備往往讓從業(yè)者眼前一亮,投來羨慕,贊嘆的目光。穩(wěn)固的出品也會讓不少同行認可。但是這些努力往往就只有在同行眼中才具有意義。 說一句比較“苦口”的話——在一個【不怎么接觸】這個行業(yè)的消費者眼中,這些幾乎是毫無意義的。 于是乎很多咖啡館成為了少女夢圓后破碎的地方。一家家所謂的咖啡館開啟,又一家家咖啡館變成花式飲品店(也許叫奶茶店比較貼切),到小吃店(有些還賣起麻辣燙),最后倒閉或是轉(zhuǎn)讓。這一個個的過程當中,卻很少有人思考,這到底是為什么?

當然,咖啡館中也不乏佼佼者,筆者對于這種咖啡館,以及館主也是甚是敬佩。但與當中某些館主聊天后發(fā)現(xiàn)另一個相對而言,不知是喜是悲的事實。我們同行眼中所認為的好咖啡館,竟然都成為了咖啡師聚集的地方。簡單的說,從業(yè)者到店消費占生意收入的比率很高。 今年4月筆者到上海咖啡展也明顯感覺到這一點,白天看展,晚上逛館,一到晚上去一些名氣不錯的館子,發(fā)現(xiàn)全是熟面孔。不禁驚嘆,都是同行啊,同一桌的人喝著咖啡互相交流著對這里出品的看法。當然這是好事,促進行內(nèi)品質(zhì)增長,筆者也相當認同。 但是,不得不在此拋出一個問題——平日里到底有多少客人是沖著那杯精品咖啡去的呢? 答案也許都在各位心里。

怪圈當中當然不乏這種日常的現(xiàn)象?!扒撇黄稹蹦切┍徽J為不會喝的消費者。 對咖啡我們可以有很多耐心,用很多種方法找出它的甜蜜點,適合它的烘焙曲線,沖煮方式。喝到一杯讓自己滿意的咖啡這個時候可謂是咖啡師最幸福的時刻了吧。這時候我們假設下,有這么個咖啡師做了杯自認為很滿意的咖啡,交到一個客人手里,她說“唔……能不能給我加點奶和糖,我覺得不好喝”。估計這個時候可以用句流行的話——“心中有千萬只草泥馬在蹦騰”。一般而言這時候咖啡師都會懊惱又或者帶些小情緒把糖奶送上給客人吧。 而這個咖啡師估計在心里面吊打這個客人千次百次了【笑】。這個客人下場不會好到哪里去,估計會被列為某種意義上的黑名單,之后遭受冷暴力對待。


以上事例同樣可以延伸到其他的事件當中去。尤其是咖啡館來了些我們都認為是“裝逼”的客人的時候。這種客人總會鬧出很多笑話,給我們覺得是自認為很懂的姿態(tài),這種人通常都會成為一個館內(nèi)大家都討論的笑話。但是,換個角度想,為什么他會“裝”呢?為什么想去“懂”呢? 其實他是想了解咖啡,他是喜歡的。假如我們給予他耐心的引導,很快他會步入正軌,為你帶來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事,筆者曾經(jīng)通過這種方法讓這種客人更加的愛咖啡,還帶了更多的朋友來了解,何樂而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