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飲品界網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咖啡豆多了個【公豆】這個名詞。人稱的公豆,指的是一整顆狀似豌豆的橢圓形咖啡豆,學名叫【Peaberry】。Pea是豌豆的意思,而Berry泛指一般的莓果類或漿果,例如葡萄、番茄、草莓、藍莓、干果仁、干種子等。所以Peaberry是一顆外型長的像豌豆的漿果。

有一說法是,Peaberry是生長在樹枝的尾端,養(yǎng)份供給較不足,缺乏營養(yǎng),發(fā)育不良,枝節(jié)末端的果實。這種說法并不正確,因為在一棵結果累累的咖啡樹上,像Peaberry這種豆子并不盡然只有在旁枝末節(jié)才看得到,而是整棵樹,枝枝節(jié)節(jié)的果群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只是數量不多,約略只佔總產量的5%而已?! ×碛幸环N說法是,咖啡豆在成長過程,果核隨著時間慢慢成熟變大,長到一個程度后種子自然會裂成兩半,變成我們看到的像花生,兩邊對長的咖啡豆,而Peaberry豆是只有裂一條縫無法分裂成兩顆果核的豆子。其實這種解釋也不盡然的,對咖啡豆當然也是一種因不瞭解而產生的誤解?! ∑鋵峆eaberry是授粉不完全的結果,國外稱這種豆子為侏儒豆,是發(fā)育不完全的咖啡豆?! ∮^察在樹枝上碩果累累的咖啡漿果,通常一顆果粒里面包含有兩個種子,但總也有少數幾顆是以單一個的種子形狀成長的,我們稱它為Peaberry(圖一),中文翻譯為【圓豆】;當然,極有可能也會在一枚咖啡漿果里有超過兩顆種子以上的情形,而只要是超過兩顆以上的種子,外型都會呈現三角的形狀,所以稱為三角豆。

就植物學而言,必須同時生長一對果核的,卻只長出一顆狀如豌豆(pea),國外咖啡植物學家稱它們是侏儒豆,那是授粉不完全的產物,所以是不正常的豆子?! ∫活w果實里有兩顆種子叫做Regular(正規(guī)豆)(圖二),也就是正常豆的意思。

若一顆果粒里只有一個種子,它就是Peaberry,而另一邊的種子如果不是已經萎縮看不到,通常也都會是一個空殼子(圖三)叫做貝殼豆,它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名字叫做【象耳豆】(圖四)。


一顆果粒里如果同時擁有三個種子(圖五)的情形,大多數它們都會以三顆三角豆合抱在一起的形狀出現,偶爾也有一邊是象耳豆,另一邊則是兩顆緊靠依偎的三角豆的面貌(圖六),這兩顆豆子的合體正好是一顆正常豆的大小。曾經也有四顆三角豆同時擠在一個果實里的,只是出現的機率比較少就是了。


大家最切身的議題——Peaberry會更好喝嗎? 很多人對Peaberry的豆子懷有誤解,認為Peaberry豆子在杯中的表現會比常規(guī)豆來得好,其實不然。全世界不論產自哪個國家的Peaberry咖啡豆,它們所展現的膠質通常都較常規(guī)豆單薄,酸度相對而言也較強勁且直接,風味的復雜性和層次的變化也略遜于常規(guī)豆。有人特別追捧Peaberry,說它的風味,比同一產區(qū)的普通豆更突出,更明顯。其實風味有不同是一定的,但同一產區(qū),差別不可能是天與地之差,不要讓「物以罕為貴」搞亂了思維?! τ诤姹簛碚f,把這5%的Peaberry豆子獨立篩選出來,是有一定的好處。因為篩選后,一爐豆子中,體積大小都變得平均,有助均勻的烘焙火力控制。試想像一下,同一爐豆,體積較小的豆,會比大粒豆子更快「熟」。這個均勻體積,可能是風味優(yōu)勝說法的一個因素。跟所有咖啡風味議題一樣,不要道聽途說,用自己的味覺去分辯好了!

為什么不是所有產地都有Peaberry買得到?這個是跟處理設備和商業(yè)決定有關。不是所有產地,都會特意篩選區(qū)分出來獨立售賣。而我們現在能夠買到的,主要都是用機器篩出來,不少網上資料把篩選動作寫成「人手」,這個就未免有點「水份高」了。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