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奶茶像八寶粥”的話題上了熱搜。不少消費者對于加超多小料的奶茶越來越不適應,而在業(yè)內,小料卻是增強性價比、增加口感層次的重要手段。
近日,更有人發(fā)出靈魂提問,征集“最討厭”的小料,幾乎茶飲圈里經典的小料統(tǒng)統(tǒng)上榜。
被吐槽最多的是花生、葡萄干、紅豆,其次居然是西米、珍珠、燒仙草、椰果、芋泥、奶蓋,而新近流行起來的波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晶球也被列入其中。


大部分消費者對于討厭的小料并沒有給出具體理由,只是單純的討厭。但在案例中,我們也可以找到某些小料不受歡迎的邏輯。
1. 以紅豆為例,認為紅豆過甜,加入后飲品更甜。2. 類似山楂、葡萄的原料,加入奶茶中會有發(fā)酸的感覺,所以不喜歡。3. 一些泥狀的小料加入后,奶茶過于濃稠,喝起來像粥。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小料都是不少茶飲連鎖的招牌、爆品,比如芋泥奶茶、紅豆奶茶,都曾憑借一己之力在某個時間段爆紅。
消費者的吐槽是否毫無道理呢?
茶飲行業(yè)的迭代升級,本質是消費者喜好的迭代升級,過去人們喝奶茶的頻率不高,再加之奶茶產品品類未達到當下這般豐富多彩,所以對于飲品,味道足、濃郁或者足夠冰爽,在大部分消費者的感知中就是好喝。
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的豐富,人們對于口感有了更高的要求,清爽不膩、自然本味,又成為主流,近年內的“茶飲減糖”運動就屬此例。

消費者對于某些經典原料的吐槽,看似是個人喜好,但其實是每一代人對于口感的理解。
另外,我們需要認識另一個問題。他們對于某款原料的不喜歡,并非是全盤否定,或許只是對其狀態(tài)的不認可。這就如,有不少人不喜歡生姜,假如生姜切成末被吃到,他們會很反感。但打成泥或是生姜水放入菜中,他們也并不排斥。

在那篇“最討厭的#小料”話題的1000多條留言中,我們發(fā)現(xiàn)消費者所討厭的小料中,布丁、芋圓并未上榜。這兩款原料的口感特點一個是香滑,一個是軟糯,在奶茶的搭配中既不會違和,同時也有各自的風味特點。
將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吐槽,作為產品的升級方向,或許也是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思維。




